華中地區為我國草魚主產區,目前湖南、湖北地區受梅雨天氣影響,氣候多變。水產養殖病害頻發,水產病害主要以爛鰓、赤皮、腸炎、寄生蟲、以及草魚出血病為主??露魉a技術服務工作人員走訪發現,今年草魚出血病給湖南地區很多養殖戶帶來較大損失,呈現出發病率高、范圍廣、死亡率高等特點。此文重點介紹草魚出血病的預防、診斷與治療,希望能給各位養戶提供一些幫助,降低病害損失。
草魚出血病常爆發于水溫較高的6-10月份,水溫27度以上最為流行,一般8月份為高峰期。各地根據氣候、溫度條件,可能有所提前或推后。該病只感染草魚,青魚,且草魚病毒性出血二齡以上少見。
病原體
該病病原體為水生呼腸孤病毒,隸屬呼腸孤病毒科,水生動物呼腸孤病毒屬,直徑70~80nm,20面體球形顆粒,含有11個片段的雙鏈RNA,不同地區存在不同的毒株。
根據病魚所表現的癥狀,可為以下三種類型:
“紅肌肉”型:病魚體色暗黑而微紅,將病魚的皮膚剝除,肌肉呈點狀或塊狀充血,嚴重的全身肌肉呈紅色,病魚外表無明顯的出血癥狀或僅表現輕微出血。一般在較小的草魚種 (體長10厘米)上較常見。
“紅肌肉”型
“紅鰭紅鰓蓋”型:病魚的口腔、下頜、鰓蓋、眼眶四周、鰭條基部明顯充血,有的鱗片下也有出血現象。一般在較大的草魚種(體長13厘米以上)上出現。
“紅鰭紅鰓蓋”型
“腸炎”型:腸道嚴重充血,局部或全腸因出血而呈鮮紅色,體表與肌肉的出血現象卻不是很明顯。常伴隨松鱗,腸道無食物,充血或者斑點狀出現,粘液較少。該類型腸道充血越多越紅,說明病毒粒子數量越多。該類型各種規格的草魚種都可見到。
“腸炎”型:
草魚出血病的發病過程
該病從感染到發病死亡一般7~10天。分為潛伏期、前趨期和發展期3個階段。
1、潛伏期
從病毒侵入魚體到出現癥狀以前的一段時間叫潛伏期。潛伏期約3~10天,期間魚的外表未顯示出任何癥狀,活動與攝食均較正常。潛伏期的長短與水溫及病毒濃度有密切關系,水溫高或病毒濃度高,潛伏期短;反之則長。
2、前趨期
這期病魚開始出現癥狀,但不夠明顯,出現的癥狀也還不是這種病所特有的。一般為1~2天,此時病魚體色發暗變黑、離群獨游、攝食減少或停止。
3、發展期
出現這種病的典型癥狀,病魚有了明顯的機能、代謝或形態的改變,亦為疾病的高潮期。草魚出血病的充分發展期限時間長短不一,一般為1~2天,此期病色表現充血、出血等典型癥狀而死。
按照病情發展的快慢,草魚出血病又分為急性型與慢性型。急性型發病急,來勢猛,死亡嚴重,發病后的3-5天內便出現大量死亡,多發生于高密度的草魚密養、單養池。慢性型則病情開始比較緩和,每天死魚數量不多,死亡高峰不明顯,但病程較長,多發生于養殖密度低的大規格魚種池與成魚池。
需要注意的2點
“腸炎”型草魚出血病和細菌性腸炎病的區別
活檢時草魚出血病的腸壁彈性較好,腸腔內粘液較少,嚴重時腸腔內有大量紅細胞及成片脫落的上皮細胞;而細菌性腸炎病的腸壁彈性較差,腸腔內粘液較多,嚴重時腸腔內有大量粘液和壞死脫落的上皮細胞,紅細胞較少。
草魚出血病和細菌性敗血癥的區別
草魚出血病主要危害草魚、青魚的魚種;細菌性敗血癥感染品種多,團頭魴、鯽、鰱、鳙、草魚等多種淡水魚的魚種和成魚都可能發病。細菌性敗血癥的癥狀:發病初期,在魚的頜部、口腔、鰓蓋、體側和鰭條基部輕度充血。病魚食量減少,隨后病情嚴重,病魚體表充血加重,眼眶充血而眼球突出。剝去魚皮可見全身肌肉充血,呈紅色。肛門紅腫,腹部膨大,剖檢,腹腔內含有淡黃色或紅色渾濁腹水、肝、脾、腎臟腫脹,腸壁充血,呈半透明,腸道內充氣并有稀薄的粘液。

細菌性敗血
出血病的防治措施
防治該病應堅持“預防為主”、“防重于治”的原則。預防措施主要包括池塘徹底消毒,投飼堅持“四定”,加強水質管理,盡可能地減少應激、定期調節水質培養有益藻相等。
對于病毒性草魚出血病,目前沒有有效的治療藥物,最有效的防控措施是在苗種階段注射草魚出血病疫苗。防治以減少誘發因素(如過量使用刺激性大的消毒、殺蟲藥物,池塘拉網,水質突變,投料過多等),避免加重死亡,改善水質,提高魚體免疫力(內服多種維生素、低聚糖、植物多糖等免疫增強劑等)為主要措施。
對于細菌性敗血癥,治療方法一般可以外用苯扎溴銨和戊二醛進行消毒,情況比較嚴重的可以使用辛硫磷搭配消毒劑進行治療,同時可以內服藥餌(氟苯尼考、三黃粉、維生素K3、低聚糖、植物多糖等免疫增強劑等),效果會更好。
文/技術服務部 朱經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