養魚過程中,經常有養殖戶反饋魚類突然攝食不旺,搶食能力不強,似乎是飼料適口性差所引起。在柯恩技術團隊大量的服務案例中,引起魚類攝食不旺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原因,我們提供相關對策供大家參考。
一、魚體有寄生蟲:當有寄生蟲時,魚類會感覺不適。如:當鰓部寄生有車輪蟲、指環蟲、三代蟲等原生動物蟲或蠕蟲時,鰓部利用氧的能力會大大削弱,造成攝食量下降;當寄生有錨頭鳋、中華鳋等甲殼動物蟲體時,會在魚體吸取大量的血液,機體組織供血量下降,甚至會造成血液循環紊亂,利用氧的能力同樣下降,造成攝食量下降。
對策:肉眼觀察體表是否寄生有錨頭鳋,鰓部是否有中華鳋;鰓部鏡檢是否有車輪蟲、指環蟲等,及時殺滅蟲體。原生動物蟲體可使用硫酸銅+硫酸亞鐵殺滅;蠕蟲可使用甲苯咪唑溶液殺滅;甲殼動物蟲可使用晶體敵百蟲殺滅。
二、水體溶氧量過低:連續陰雨天氣或水體含有大量的輪蟲或枝角類等浮游動物時,均可使水體溶氧量降低,造成魚類食欲下降。
白濁水 水體輪蟲-枝角類-橈足類循環出現
殺滅浮游動物對策:1、早上用氯氰菊酯在池塘周圍用噴霧器進行殺蟲處理;第三天補充肥水素;水色變化后可補充生物肥。
三、魚體感染細菌:當魚類患有細菌性疾病時,如草魚“老三病”,會造成攝食不旺或不攝食。
草魚“老三病”(赤皮、腸炎、爛鰓)
對策:若出現細菌性疾病,可使用恩諾沙星或氟苯尼考或氟派酸等+三黃散+VC內服;使用氯制劑或碘制劑外用,視情況不同選用。
四、水體有害藻類過多:當水體有害藻類,如藍藻、裸藻等過多且被魚類攝食后,不能消化,影響魚類攝食,有的藻類甚至引起魚類中毒。
藍藻 紅水(裸甲藻過多)
對策:及時關注水體藻相,定期使用底改劑進行改底,使用微生態制劑調水,防止有害藻類爆發。
五、換料引起:在養殖過程中,如果突然換料,會引起魚類的應激,造成魚體的不適,攝食量下降。
對策:使用一種飼料時,不要輕意去換料;如果一定要換料,要逐步過渡,建議每天過渡1/4的量。
六:有害物質過高:當水體中氨氮、亞硝酸鹽等有毒有害物質含量過高時,可損傷魚體的鰓部組織,造成病理性缺氧,魚類攝食量下降。
氨氮含量偏高 亞硝酸鹽含量偏高
措施:定期進行水質檢測,如遇氨氮、亞硝酸鹽超標,可使用腐殖酸聚合物、螯合劑、活性碳等吸附,定期開動增氧機(遵循“三開、兩不開原則”),使用硝化細菌分解。
七、早晚溫差過大:白天由于光照的作用,藻類通過光合作用使水體溶氧較高,魚類攝食更旺盛;而到了晚上,沒有光合作用,同時魚類呼吸耗氧,溶氧量偏低,因此早上攝食量更小。如果遇到早晚溫差過大,魚類不僅產生應激,還會使上下層水對流,使下層溶氧量低的水攜帶大量的殘餌、糞便等浮在水面,水體變渾濁,整體溶氧低,造成魚類攝食不旺或不攝食。
對策:密切關注天氣情況,如遇天氣異常,及時開動增氧機,時刻準備部分增氧劑,以防缺氧;定期培育藻類,使水體藻相平衡。
八、用藥所致:在水產養殖中,會經常使用一些藥物來控制病害,殺滅病原體的同時,也會對魚類產生一定的影響,尤其是使用殺蟲藥物后更為明顯。當藥物使用過量后,容易對魚類的神經系統造成影響,攝食量下降。
對策:平時盡量勤底改,勤調水,可有效預防病害的滋生;在魚病高發季定期使用藥物防治,但要嚴格控制用量。
柯恩牧業集團技術服務部